1、看皮毛:有经验的人都知道买牛‘‘上买一张皮,下买四个蹄”。牛有没有病从皮毛上完全可以看出来,皮干毛焦,枪毛枪刺,是营养不良的表现,这样的牛大多数都有病。
2、看腿:首先要看一看四肢是否粗壮,四个腿比较粗,这样的牛都有比较结实,体质好、抗病力强,将来也能长大个儿,生的牛犊也会比较好。
3、看背腰:首先要看身腰长不长,“背宽腰长,留种才行”。然后,要看有没斧凹’腰、“拱背”的,这样的牛都不宜做基础母牛。
4、看嘴:首先要看口腔粘膜有无水泡、烂斑,凡是口腔粘膜起泡的,基本上都不是什么好病,象口蹄疫、恶性卡他热、传染性口炎等,这些病口腔膜都起泡。
5、看奶:“**发,奶当家,奶头大,犊不差”,对于小母牛,要看奶头的大小,奶头小而尖者,不宜作种牛。
6、看眼睑:买牛时,必须翻开眼皮看结膜,结膜潮红、充血,多患有热性病,结膜苍白,为贫血症状,多患有寄生虫病。
7、看尻部:即**,“头大**尖,能吃不长肉:头小**圆,长肉还不馋”。一个良好的肉牛,其尻部就该是“方、宽、圆、长”。
扩展资料
1、母牛养殖管理
(1)不同时期的母牛通过科学的营养搭配与饲养管理, 犊牛生长至6月龄注重机体能力的提高、促进瘤胃功能、提高成活率, 初乳饲喂、优质草料供给、精细化管理, 犊牛成活率能够达到95%以上。育成母牛将是生长发育、配种作为目标, 精料、粗料为中等阶段不仅确保了营养供给, 又节约了饲料。
(2)18月龄以上体重在350kg后准备配种。母牛生产前与生产后养殖人员注重养料供给, 提升受胎率。围产期母牛应独立养殖进行全过程管理, 做好产后疾病防控, 确保母牛健康。
2、补饲技术
因为粗饲料蛋白质与能量供给较少, 牛在生长过程中应注重适时的补饲精料, 确保生长健康与营养均衡。基础母牛生产前60d, 每天补饲精料在1.0~1.5kg生产后120d每天补饲精料1.5~2.5kg, 便于母牛产奶、增加配种受胎率。精料的主要成分为:玉米、豆粕、麸皮其中, 玉米53%、豆粕20%、麸皮25%、石粉1%、食盐1%。冬天青饲料较少养殖人员注重维生素A的补给。
3、机械设备管理
饲料的加工通常需要借助相关机械设备, 例如:棚舍、秸秆。养殖人员应结合具体环境要求, 秉承着适用性要求实现冬季圈舍温暖、保暖, 避免犊牛受冻。机械设备可以几个养殖户共同使用。
4、牛群管理技术
采取分群放牧形式, 犊牛、育成母牛、孕期母牛等牛群, 同时结合草场状态制定放牧**, 确保每头牛有充足的饲草。一旦出现病牛、弱牛等应尽快处理, 节省养料管理经济投入, 提升母牛繁殖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母牛
母牛选种根据留种标准分为培育期与生产期两个阶段进行。
培育期的选种是指对犊牛、育成牛的选择。首先在犊牛出生后,要选择健康无病、外貌良好、活泼、初生体重符合留养标准(初生重母犊35千克以上,公犊40千克以上)、母亲生产性能高于平均水平的母犊予以留养,头胎母牛所生犊牛可根据外祖母生产性能决定去留。犊牛断奶后要进行称重和鉴定,从中再选择出生长发育较好的牛进入育成期饲养。以后每到6、12、18月龄都要进行体尺测量、称重和外貌评定,并根据各阶段的发育情况再进行严格选择,要求母牛在18月龄时体重达到350千克以上,**随年龄而发育增大,**皮肤出现皱褶,**松软,大小适中,分布均匀,腹部容积大,肋骨开张好,尻部及背腰平直,肢蹄健康。
母牛投产后,主要是根据其本身的生产性能和体形外貌两方面来进行选种,可以参考有关条目。此外,还应考虑遗传能力、抗病力和使用寿命。
1、种母牛的选择
用于繁殖生产优质肉牛的母牛要求个体高大、**发育良好,本地牛**选择经产牛。杂交母牛个体大,产奶量高,是肉牛母本的**选择,尤以西门塔尔、荷斯坦等品种的杂交母牛**。这些杂交母牛用大型肉牛品种进行三元杂交,其后代初重大,有足够的母乳使其犊牛期生长发育良好。而本地母牛如个体小,则不宜用大型肉牛杂交,否则会因胎儿过大,造成难产,犊牛期因奶量不足造成生长发育迟缓。
2、种公牛的选择
用专化肉牛品种与本地母牛杂交生产肉牛要根据母牛条件和肉牛生产目的来选择种公牛的品种。用个体小的本地母牛生产杂交肉牛,选择的父本应该以中小型、或兼用品种,如西门塔尔、安格斯。个体大的中原本地母牛(如鲁西、秦川、南阳等)则可直接与大型肉牛杂交,如夏洛莱、利木赞等。西门塔尔或其他肉用品种的杂交母牛,用大型肉牛作父本进行杂交的效果**。西门塔尔牛是优质肉牛生产中**的**代杂交父本。西门塔尔是兼用牛,乳肉性能良好,适应性强,耐粗饲,难产率低。其杂交一代母牛的个体大,产乳量高。再用大型肉牛品种与其杂交,后代个体大,生长发育良好,能充分发挥前期生长发育潜能。
母牛选种分为培育期与生产期两个阶段。
培育期的选种是指犊牛、育成牛的选择。首先在犊牛出生以后,要选择健康无病、外貌良好、活泼、出生体重符合留养标准(出生重母犊35千克以上,公犊40千克以上)、母亲生产性能高于平均水平的母犊予以留养。头胎母牛所生犊牛,可根据外祖母生产性能决定去留。犊牛断奶后要进行称重和鉴定,从中再选择出生长发育较好的牛,进入育成期饲养。以后在6、12、18月龄,要测量体尺和体重,进行外貌评定,并根据各阶段的发育情况,再进行严格的选择。要求母牛在18月龄,体重达到350千克以上,**随年龄而发育增大,**皮肤出现褶皱,**松软,大小适中,分布均匀,腹部容积大,肋骨开张好,尻部及背腰平直,肢蹄健康。
母牛投产后,主要是根据其本身的生产性能和体形外貌两方面进行选种。此外,还应考虑遗传能力、抗病力和使用寿命。
1、长得快的牛是西门塔尔牛,肉质好的是国内改良黄牛。
2、要想养好牛,选好基础母牛是关键。挑选基础母牛要做到八看、一摸、一测。
3、一看皮毛:有经验的人都知道买牛“上买一张皮,下买四个蹄”。牛有没有病从皮毛上完全可以看出来,皮干毛焦,枪毛枪刺,是营养不良的表现,这样的牛大多数都有病。
4、二看腿:首先要看一看四肢是否粗壮,四个腿比较粗,这样的牛都有比较结实,体质好、抗病力强,将来也能长大个儿,生的牛犊也会比较好。相反,四个腿比较细的牛大多数是“混血牛”、退化牛。
这样的牛都比较弱,长不大,抗病力也差,将来生的犊子也一代不如一代。另外,我们还要看看牛的前后裆宽不宽。前裆宽,肺发达,体质好,出肉率高。后裆宽,腹部**发达,奶好,牛犊好。
5、三看背腰:首先要看身腰长不长,“背宽腰长,留种才行”。然后,要看有没斧凹’腰、“拱背”的,这样的牛都不宜做基础母牛。
6、四看嘴:首先要看口腔粘膜有无水泡、烂斑,凡是口腔粘膜起泡的,基本上都不是什么好病,象口蹄疫、恶性卡他热、传染性口炎等,这些病口腔膜都起泡。另外,我们看嘴主要还是看牛的年龄。牛总共有32颗门牙,上面12颗,下面20颗,上面比下面少相应的8颗门牙。
我们看牛的牙口,主要是通过下面8颗门牙的变化规律和磨损程度来看,一般情况下,牛犊出生后3周左右,8颗乳牙全部长全了,1.5~2岁,开始换牙,**换掉的是中间一对乳牙,长出一对大板牙;
2.5~3岁,换第二对乳牙,长出第二对大板牙;3~3.5岁,换第三对乳牙,长出第三对大板牙;4~4.5岁,换第四对乳牙,长出第四对大板牙,此时牛的八颗门牙全部长出,又称“齐口”乳牙和大板牙的区别:乳牙“小、白、细、长”,大板牙“大、黄、厚、宽”。
5岁以后看牛年龄,可根据大板牙的磨损情况而定。5~8岁:门齿由里向外(第l~4对)依次出现磨损,大板牙的磨损面最初为长方形或横椭圆形、圆形,以后逐渐变宽,**成椭圆形、圆形。9~12岁:门齿由里向外依次出现凹陷和齿星。
7、五看阴门:我们买母牛,就是让它下犊的。但是,现在市场上有许多“叔白牛”,即中性牛,不下犊。所以,我们买牛时一定要注意,**是撩开牛尾巴,看看阴门。如果阴门圆而紧者,这样的牛多是不孕牛。如果阴门排出脏臭物,这样的牛大多数都有**内膜炎,无法受孕或者是布氏杆菌引起的习惯性**,这样的牛很难下犊。
8、六看奶:“**发,奶当家,奶头大,犊不差”,对于小母牛,我们要看奶头的大小,奶头小而尖者,不宜作种牛。
9、七看眼睑:买牛时,我们必须翻开眼皮看结膜,结膜潮红、充血,多患有热性病,结膜苍白,为贫血症状,多患有寄生虫病。
10、八看尻部:即**,“头大**尖,能吃不长肉:头小**圆,长肉还不馋”。一个良好的肉牛,其尻部就该是“方、宽、圆、长”。